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作文 > 读后感

《活着》读后感

时间:2025-01-03 11:45:17
《活着》读后感精选15篇

《活着》读后感精选15篇

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,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,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。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活着》读后感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活着》读后感1

《活着》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。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,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,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。主角福贵是一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败家子,嗜赌成性,最终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。后被俘虏,历经波折,最终回到家乡。回到家乡后,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,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,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。

真正的悲剧开始渐次上演。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;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,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;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,产下一男婴后,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;凤霞死后三个月,家珍也相继去世;二喜是搬运工,因吊车出了差错,被两排水泥板夹死;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,不料却被半斤豆子撑死……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,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。

《活着》就这么用一个老人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,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过多的修饰。越是这样,越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潸然泪下,越能引起灵魂的震撼。看完之后,觉得心情是沉重的,悲伤的,一直被作者有意无意制造的死亡阴影笼罩着。但是,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,并没有呼天抢地,一蹶不振。虽然命运如此,福贵却仍能坚强乐观的活着,这是怎样一种境界。福贵虽然生活贫苦,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,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,并没有抱怨什么,也从来没放弃过希望。“活着”,这两个字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、无聊与平庸。

生活,是平淡的,这种平淡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。生活中或许会遇到苦难,遇到艰难,但是,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,想想福贵的坚强和豁达,就会觉得其实不算什么。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,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。其实,活着,是最简单化的人生,它没有功名利禄也没有喧嚣浮华。而我们,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,就像作者说的: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

《活着》读后感2

“活着”是一种力量,一种可以忍受困难,战胜挫折,让我们变得勇敢的力量。——题记

《活着》这本书中的福贵让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,他的一生是那么坎坷,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赔光家产的时候离世,这无疑是一种双重打击。他的母亲在他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离世,他的儿子因为血被抽干离世,他的外孙吃豆子离世……最后,只剩下他与一头老黄牛为伴。这种种看起来是那么不可能同时发生,可全都真实地发生在了他的身上。

读一本好书,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。读《活着》,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,走进了福贵的人生。他生活在“全民大炼钢铁”“人民公社化运动”的贫困时代,吃不上好饭好吃,为了供儿子上学,曾把女儿送给别人。我不禁扪心自问,现在的我,过着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”的日子,如果还不努力学习,怎么对得起那些劳苦百姓呢?在打仗时,老全被子弹打中,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啊,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在何时何地等着你。“大跃进”和“人民公社和运动”给福贵带来了无情的打击,但他仍然没有屈服,默默忍受着这一切。我认为,他是坚强的,是无谓的。

或许,从我的角度看,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,因为在他的一生中,除了困难就是苦难。但是,如果从福贵自己的角度出发,他可能不会这么认为。也许,当他多年以后的某天,回味自己的一生时,他会感到幸福和快乐:他有着幸福的家庭,并与他们拥有美满的生活,尽管亲人们都已离他而去,但回忆仍是美好的。他不会忘记浴血奋战的日子,更不会忘记和亲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。他不会忘记生活的点点滴滴……

《活着》像一支古老的歌谣,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的脆弱与顽强、欢喜与哀伤的真相,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含着细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,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。

其实,自己的生活别人难懂,别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。在这个时代中,我们要好好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,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。

在最后,“老牛与牛渐渐远去,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,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”,这体现了一种平静,惬意而又自然的乡村生活。此时的福贵与这头老牛一样,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——活着。

《活着》读后感3

我从来没有如此热烈地喜爱过一本书,也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某个作家的风格,(引起读者好奇心,使读者想读下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书)可有那么一本书给我打开了“新世界的大门”,这本书就是余华的《活着》!(这篇作文线索明朗,开头结尾主题突出,结构合理)

从小我就非常喜爱读书,可却从来没有从书中悟出到多少道理。而且我少时读的书都比较理想化,充满幻想与美好,语言华丽而优美,一味沉浸在理想王国里。当初看这本书时只是因为暑假的必读书中它看起来比较有趣,而正好妈妈也帮我买来放在书架里。起初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就只草草看了个开头,谁知,看了两页后就离不开眼了。

《活着》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现实性的书,与美好虚幻的童话完全不同,这本立意与众不同的书立刻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。从下午到晚上,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,一页都没有落下。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曲折心酸的人生感动到了。

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主人公的可怜悲哀,而是还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信念,一种不顾一切也要生活下去,不轻言放弃的信念。

从这个故事中,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的我,觉得生活是多么无趣,学习多么痛苦,学习,作业,责骂都是那么心烦,可这本书,既告诉了我活下去的美好,又证实了当时我想法的愚蠢。是啊,世上比我们辛苦、不幸的人有那么多,而我同他们比又算什么?比我活的不像样的人那么多,他们都依然努力地活着,更何况是我呢!

书中福贵的生活是杜社会最底层人士的写照,一生曲折不已,人生起起落落。起的很少,而落的往住都是是最致命的打击,一个个亲人从自己身边离开,无论多么努力也只能眼挣挣睁睁地目睹亲人死去,这需要怎样的意志支撑他才没倒下去?可他就还是活下来了,尽管他所牵挂的什么都没有了,可他却还是坚强地活着,和那头与他一样大的老牛,直到老死……

《活着》将一个人的欲望、坚持表达的淋漓尽致。作者将福贵的一生描述的生动形象,仿佛我们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福贵的一生。书中既表达了时间漫长和时间的短暂,又从每个事例中讲述福贵异于常人的苦难生活,但从他自己口中讲述这些经历时,我们又觉得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都充满了幸福与快乐。活着就不再是一 ……此处隐藏7354个字……偻的身躯,饱经沧桑却刚毅倔强,活生生的就站在荒凉大地上。

最后,如果说活着在表达什么振奋人心的中心思想的话,可能如很多人所说的,他表达了人在经历人生苦难时的那种顽强和不屈,以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。

虽然上述中心思想令人感动和振奋,但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,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?经历苦难得到了什么?经历苦难仅仅是经历苦难?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。我不知道福贵是否有审视过自己苦难的人生,或许人在苦难中连这些问题都没有资格问,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的了。

《活着》读后感13

“勇气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
——题记

这是一个残忍的故事,也是一次沉重的阅读,但这并没有再煽情。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,我重新拿起了《活着》这本书,坐在自己的房间,体味着余华笔下这部充满血泪的小说,体味着过去真正的现实。读着上世纪的这本书,总会甚感启发,觉人生无常。

这本书主要是以一个农民,名为富贵,却一生不“富贵”,死亡的阴云时刻笼罩在他家的上空,他活着的意义仿佛是为了给自己最亲的人送行,人生的末路苦楚,只一人承受。

富贵年轻时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地主少爷,沾赌使他败光祖业,此后的一生,厄运连连……先是父亲急气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,而后母亲病死,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,女儿凤霞产后大院抽血过多而死,妻子家珍病死,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,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。而他经历从地主变为平民,被国民党抓壮丁,土改,大跃进,文革,分田到户……到晚年时期,年迈孤苦的富贵与一头通人性的,也叫“富贵”的老牛相依为命……每每翻起书,总有止不住的叹息—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被一次次死亡撕得粉碎,无尽的绝望快要把人推向深渊。可是,富贵他撑下来了。

人生总是无常多变,灾祸或是人祸,该来的总会来,不该来的也躲不去。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,迅速传播,又导致了多少个家庭的悲剧?曾看到一视频:一女孩的父亲因感染病毒死亡后被急运去火化,女孩痛苦追着车子跑,旁边的大叔拦着抱住了她,女孩痛哭:再也没有爸爸了……哽咽到绝望透顶的话语,让我红了眼眶。现只觉得,活着,一切都好,活着,就觉人生值得。

“去留无意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。”人生苦难又奈何?等风停雨晴,又是一场梦的轮回,梦里风吹深林雾,海映晴空蓝,不枉人生如梦,今生几何。或许我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,接踵而至的悲剧也让我无从同情,到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,是的,在作者的笔下,在老人福贵的身上,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所在。

向命运屈服等同于苟活,生活的勇气是我们所追寻的,可无论以哪一种方式,我们都仅仅,是为了“活着”而活着啊。作者:何敏

《活着》读后感14

读完这本书,我哭了好几次,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。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。多么懂事、可爱的小孩,每天上学前、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,羊就是他的另一半,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!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。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?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!作为当时的医生,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,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!

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?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!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、一头猪,用得上已经很好了!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。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,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,而农民却只有5000!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,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?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?为什么要分等级?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,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?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,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!

综观全文,当富贵的父母、儿子、女儿、妻子、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,他还活着!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,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!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,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!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,我敢说有90%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,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。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?而现实生活中,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、高考落榜、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!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、才是胜利!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,还有父母等等!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!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。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,他活了下来。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,他学会了忍受,忍受生活的重压。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。

记得有那样一句话:

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,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,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。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,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,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!

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!但不管怎样,生命只有一次,生命是宝贵的!我们要像富贵一样,不管发生什么,都要坚强的---------活着!

《活着》读后感15

《活着》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。据说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的民歌《老黑奴》,这位老黑奴命运多舛,亲人相继离去,而他却仍然能够乐观对待这个世界。作者受其启发,写下了《活着》。这部作品讲述了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背景下,在解放战争、三反五反等接连发生的社会变革里,福贵的人生在时代的波涛中摆动着。亲人相继离去,自己日渐老迈,最终,只剩一人一牛而已。

从《活着》这部作品里,我们既能听到艺术层面上来自那个时代遥远的哭声,又能听到近处有关生命和遭遇那无奈的悲泣。这样多重维度的悲剧感,也因此使其成为真正伟大的作品。

死亡的重复,苦难的连续,作者用这样戏剧性的手法,仿佛是让记忆里的痛感不被时间所麻醉。同时,也透过福贵的人生,折射出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生命的意义。

从时代层面上来说,这部小说架构在中国近现代的宏观格局上,以小见大,以福贵个人的不幸,反映出时代的不幸。作者并不避讳谈及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错误,比如生产力领域上,1958年至1960年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,过度夸大了主观的作用,这样的主观主义错误,使得生产与实践脱节,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再比如生产关系领域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,忽视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,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,绝对的平均主义,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。作者通过小人物在狂热冒进潮流里的挣扎,映射了社会风气的严重左倾与随之人们精神世界的扭曲。

从生命意义上来说,在我眼中,《活着》是一曲现实主义的悲歌,而活着本身,却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字眼,它最主观也最理想化。也许,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归宿,而活着则需要足够的挣扎和最大的勇气。作者用象征性的笔法,将生死从绝对化的分隔,转化为融成一体的有关生命的哲学。

我们并不敢妄谈生死,只希望,在似乎无穷无尽的苦难过后,每一个坚持走过来的人都能够形成这种只为活着而活着的心境,这也不失为一种释然和旷达,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胜利。

千百年来,人类追求永恒的意义在于什么?我想,其实,就是活着而已。

《《活着》读后感精选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